【每天十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问答(二)
- 主页 /
- 科学防疫 /
- 科学防疫
【每天十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问答(二)
发热病人能否在家隔离观察?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有何注意事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就医。以下情况可采取居家隔离的方式进行观察:①症状轻微,体温低于38℃,无明显气短、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呼吸、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②无严重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基础疾病及非严重肥胖者。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注意事项:选择家庭中通风较好的房间隔离,多开窗通风;保持房门随时关闭,在打开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室友相通的房门时先开窗通风;在隔离房间活动可以不戴口罩,离开隔离房间时先戴医用外科口罩。佩戴口罩前和处理用过的口罩后,应及时洗手;不随意离开隔离房间,必须离开隔离房间时,要先戴好医用外科口罩,洗手或手消毒后再出门;尽可能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必须接触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尽量处于下风向;生活用品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室友分开,避免交叉污染;避免使用中央空调;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和充足的营养,最好限制在隔离房间进食、饮水,尽量不共用卫生间,必须共用时须分时段使用,用后及时通风并消毒;讲究咳嗽礼仪,不随地吐痰,用后纸巾及口罩丢入专门的带盖垃圾桶内;用过的物品及时清洁消毒;按居家隔离医学观察通知,每日上午、下午测量体温,自觉发热时随时测量并记录,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症状时,及时联系隔离点观察人员。
隔离观察期如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到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① 体温持续2小时以上不退;
② 胸闷、气短。
若出现呼吸频率≥30次/分,伴呼吸困难及口唇发绀等表现,须拨打120,由急救医护人员转运到定点医院、发热门诊救治。
如果有了发热等症状,需前往哪里就诊?
疫情防控期间的居家人员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可优先通过网络“发热门诊”免费在线问诊。如需去医院就诊,可查询发热门诊名单,便于就近就诊。
在校学生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向负责老师或校医务部门报告,经评估后确定是隔离观察还是前往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
应注意,并非所有医院都有发热门诊,有发热门诊的医院不一定是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
流行期间去医院看病时要注意些什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如非急症、重症原则上尽量少去或不去医院,可利用网络医院或电话咨询等方式。
如果必须去医院,应就近选择能满足诊疗需求、人流量较少的医疗机构。提前了解医疗机构的概况,熟悉科室分布和就诊流程,做好预约和准备工作,尽量避开上午的门诊高峰,减少在医院的逗留时间。在往返医院的路上和医院内,就诊者和陪护人员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不含呼气阀的颗粒物防护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前往。与他人交谈时请保持一定距离。
到达医院后,根据指示牌走专用通道,进行预检和体温测试,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疫区旅行史和病例接触史。接触医院门把手、门帘、电梯扶手、电梯按钮等物品后不要接触眼、鼻、口,及时洗手,尽量使用手消毒剂。
就诊结束返家后,立即更换衣服并及时清洗,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有条件的可使用手消毒剂。
听说年轻人不容易感染,是真的吗?
这种说法不正确。各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感染。年龄较大和患有哮喘、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人感染该病毒的可能性也许更大。建议所有年龄段的人均需采取措施以保护自己免受病毒感染。
目前有疫苗可以预防感染吗?
目前没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开发新疫苗需要时间,包括临床前研究—人体临床试验—正式推广应用等环节。但并非没有预防的办法,通过采取自我防护措施,减少接触和减少传播等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这些措施包括:保持基本的手部和呼吸道卫生,坚持安全饮食习惯,尽可能避免与任何表现出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咳嗽和打喷嚏等)的人接触等。
哪些措施可以灭活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加热30分钟,或采用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使其失去活性和传染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能够治愈吗?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病例多见于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有特效药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目前为止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临床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应避免盲目或不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尤其是联合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一些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并将通过临床试验进行测试。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研究进展,治疗的手段将会越来越多。
吃维生素C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吗?
维生素C可以帮助机体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但不能增强免疫力,也没有抗病毒作用。在治疗过程中补充维生素C通常只是辅助性治疗手段。
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主。病人在说话、喷嚏、咳嗽时会排出分泌物和飞沫,病毒会附着在飞沫上传染给周围的人,这称为飞沫传播。值得注意的是,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近距离的密切接触者。直接接触病人分泌物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会造成传播。另外,有研究发现病人的粪便中可检出新型冠状病毒RNA,怀疑有粪—口传播的可能。但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